中国民工荒现象加剧

近年来在中国隐然成型的“民工荒”今年更是提早来临,“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许多制造业中心普遍面临用工短缺的问题。专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和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民工荒”、“招工难”将常态化,并将从沿海向中西部扩散。

距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可是在东南沿海地区的许多制造业基地,民工“返乡潮”已经开始降临,近年来让民营老板头痛不已的是“年关”,只是今年的年关来得似乎比往年更早。

每年年底都是民营制造业最忙的季节,也是企业招工的“寒冬”。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不堪忍受“春运”的拥挤,赶在12月底之前返乡,加剧了用工荒。

*用工短缺遍布大江南北*

据香港文汇报报导,上海附近的祝桥镇曾是民营服装厂聚集的地方,由于用工短缺,八成以上的服装厂倒闭关门,目前只有两家还在拼死支撑,苦等来年。

北京建筑市场的内部装修工人的工资已经涨到300元一天的水平,而且用工单位表示,“工人要求一天一算工钱,稍不满意,第二天就不来了。”

东莞市一个乡镇将包下15趟民工返乡专列,其中三趟为广州至武汉的高铁专列,另外在公路方面也安排了100多辆返乡专车,以此来吸引并挽留外来民工在当地工作。

早在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就曾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远没有想像得那么多,中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过渡。

*经济和人口结构变化改变市场*

深圳的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博士是中国劳工和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活动人士,他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中国经济和人口结构方面的变化造成了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改变。

他说:“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快,但是我们每年新增的劳动力数量却在逐年下降,这就导致需求不断增加,而供给却在不断减少。另外,我们许多行业,特别是制造业和建筑业,工资增长得非常缓慢,导致城里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种低薪的工作,这些低薪工作只能依靠来自农村的劳动力。”

*农二代不甘像父辈一样低人一等*

低薪工作几乎完全依赖农民工,而与此同时,农民工的心态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统计,在中国大约2亿农民工中,约6成以上是80后或90后的“农二代”,他们在教育水平、个人素质、就业选择和价值观念方面都不同于他们的父辈。

香港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朱文晖对美国之音表示,新一代农民工显然不愿意重复他们父辈低人一等的生活,不愿象父辈一样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他说:“从劳工市场的角度来综合判断,它就不仅仅是个价格问题,还有别的方面的问题。农民工在考虑价格的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离乡背井,他在家庭生活方面,以及在其他休闲舒服方面所付出的。这就反映出过去几年来中国农村的一个比较深刻的变化。”

*民工荒有利于改善民工地位*

许多民营企业主对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感到不适应,媒体援引一些民营老板的话说,以前是有人力无订单,现在经济回暖,订单不愁了,但却找不到人力了。

一些更开明的民营企业家却从中看到企业的责任,看到改善农民工待遇的契机。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说:“由于民工荒,华南地区的缺口很大,仅东莞一个地方就差100万。这说明什么呢?民工不好招了,你只好提高待遇。现在农民工的待遇和去年相比普遍提高了百分之10到20,这当然是好事,农民工的收入提高了嘛。”

*改善民工地位不能只靠市场力量*

但是劳工和企业责任问题专家刘开明博士认为,农民工的工薪和待遇的提高并不会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一蹴而就,在中国,这个过程可能还将是长期的。

他说:“我们现在也在工厂里做一些项目,许多老板非常顽固地觉得,不一定需要涨工资,或者涨工资的幅度不需要太大,认为工人也能够愿意在这里做。因为基础太低,原来的工资水平太低,很多老板不愿意涨太多。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许多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形企业利润比较低、比较薄,它也给不起高工资。”

大多数专家都认为,“民工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这个问题单纯依赖市场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刘开明博士说,需要公共政策介入并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建立统一而完整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