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问题专家林特纳(Bertil Lintner)近日在媒体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质疑中国帮助推进缅甸和平进程的诚意。
瑞典人林特纳自80年代中叶开始关注缅甸,曾经担任《远东经济评论》杂志(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的驻缅记者,先后出版过《缅共兴衰史》、《缅甸如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洛因产地》等著作,对缅北民地武以及金三角地区的历史发展有较深的了解。
今年5月9日,林特纳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一家智库 —— “2049项目研究院”(The Project 2049 Institute) ---- 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和缅甸:不仅是胞波”(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Burma:Not Only Pauk-Phaw)的文章,将1949年以来中缅两国的关系分5个时期进行了论述,其中的重点是从2011年缅甸开放至今、亦即第5个时期。
文章中称,2011年之后,缅甸政府改善了与西方、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中国对这一新的、意想不到的情况有两手应对:1)继续支持缅甸政府,2)支持一些反政府武装组织。”文章引用权威军事杂志《简氏防务周刊》(Jane’s Defense Weekly)的数据,缅北佤联军(佤邦所属武装)自2012年先后获得中国生产的武装运输直升机、PTL-02反坦克突击炮、ZFB-05装甲运兵车、便携式防空导弹、以及大量轻型武器和弹药,使得佤联军成为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装备最好的非政府武装,而且有能力为缅北其他民地武(比如果敢军)提供武器上的支持。
文章判断,佤联军能够获得这种级别的装备不可能只是来自云南省地方政府的支援,而“几乎可以肯定是得到了北京最高级别的情报和军事部门的指令。”由于缅甸在战略上和经济上对于中国至关重要,中国不会简单地将缅甸拱手“让给西方”,而是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佤联军作为中缅关系的‘大棒’,而外交以及贸易、投资和经济援助的承诺是‘胡萝卜’”,以“确保至关重要的缅甸走廊。”
林特纳的文章被《伊洛瓦底》(The Irrawaddy)等缅甸媒体转载,在中国的缅甸问题学者中私下也引起了一波热议。不过,除了对其文章中一些历史描述的准确性有所批评之外,中国学者们尚未对文章的观点作出直接的回应。记者联系了几位中国的缅甸问题专家,希望他们对林特纳这篇文章发表看法,均被婉言谢绝。
6月3日,林特纳的另外两篇文章同时在《亚洲时报》(Asia Times)网站上发表,内容基本引申自上述发表于“2049项目研究院”的文章。
其中一篇题为《缅甸不言自明的北方敌人》,论述在近现代历史中,缅甸军方一直都将来自中国的威胁视为国家防务的最重要考量。文章引述上世纪50年代缅甸独立后第一部国防论著的作者貌貌(Maung Maung)的说法:“定义敌人很简单,毫无疑问,那就是中国人。印度人不是问题,泰国也不够强大,而且,没有人会从海上入侵我们。”文章还指出,正是这种对于来自北方侵略的担心,缅甸军队一直视伊洛瓦底江为阻止外敌入侵的首要防线,直到今天,缅甸军方20多个武器研发(包括导弹)机构和生产设施都设在伊洛瓦底江的西岸。
林特纳的另一篇文章题为《中国把握缅甸和平进程》。文章称,由于中国的斡旋,使得佤联军等7支缅北民地武出现在第二届彬龙和平会议的现场,彰显了中国在缅甸和平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得中国成为这次大会的“明显赢家”。
然而,林特纳在文章中再次重复了中国对缅“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并指出,中国无意尽快解决缅甸的和平问题。“内比都(缅甸首都)与邦康(Panghsang,佤邦首府)的谈判持续时间越长,中国的作用就会显得越强。在很多方面,马上结束缅甸的长期内战都不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
文章表示:“拖延和平进程可以给中国一个彰显其斡旋角色的机会,同时,迫使缅甸当局以妥协或特权为回报,这些特权包括北京期望的、在西部若开邦进入印度洋的战略步骤。”
缅甸学者亨凯对美国之音记者表示:“林特纳的观点在缅甸是很有市场的,许多缅甸政治精英和关注中缅关系的普通百姓都有类似的观点。”
缅甸著名政治评论家西图昂敏(Sithu Aung Myint)在《缅甸前沿》(Frontier Myanmar)上发表了题为《中国,请熄灭你点燃的火焰》的文章,其中的观点与林特纳不谋而合。文章指出,缅北民地武“至今能够继续存在,是因为中国继续在背后给予支持。如果北京停止对这些组织的支持,他们将会崩溃……”。
西图昂敏在文章中呼吁:“帮助缅甸结束中缅边界地区的武装冲突,是中国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