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中国城粤剧 中华形象曾经的代表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HTML5

北美中国城粤剧 中华形象曾经的代表

中國早期海外移民大部分來自廣東,經由這些移民的傳播,使得粤剧成為最具国际性的中国戏曲,粵劇很早就傳入美洲,成为了美洲音乐历史的一部分,然而这段历史却鲜少被主流社会记录下来。

由粤剧名伶李雪芳演唱的《仕林祭塔》戏文,别开生面地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惠托尔馆中响起。

搭配丰富的历史资料与图片,美国罗格斯大学音乐系教授饒韵华8月中旬,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举办的一场新书讲座上,将上世纪20年代,粤剧在美洲最辉煌时期的风貌,再次呈现出来。她在演讲时说:“鲜少人知道的中国城粤剧剧院历史,事实上是一个充满极棒的表演,音乐以及魔力的世界。”

饒韵华的著作《Chinatown Opera Theater in North America》是本次新书讲座的主角,聚焦在1920年代北美中国城的粤剧剧院。

饒韵华:“我书里所介绍的呢就是有6个戏院, 都非常的发达,它们的演出情况呢,戏院大概有7百多个位子, 它们每天都有不同的演出,每天都会印这个戏桥,这样子非常丰富的文化,音乐,娱乐。 它完全是跟在上海,在广州,跟在香港演出的粤剧是一样的,那时的粤剧演员他并不是只有在中国演出,他也在南洋演出,他也在澳洲演出,他也到美洲演出,所以他们那时候是所谓当代的空中飞人,到处去演出的, 美国是他们那时候演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地方。”

饒韵华指出,1920年代粤剧的辉煌时期,在北美的各大城市,包括温哥华,旧金山,洛杉矶,芝加哥,波士顿及纽约等,都可以看到中国的剧院。而粤剧也成为西方人一窥中华文化的窗口。

饒韵华:“特别的情况下,他们会有英文的节目单,他们有时候也会招待他们的演出,所以我常常说中国城剧院是美国华人社会那个年代,20年代的一个中华形象的代表. 他们如果想要招待人家来看中国文化,那就是中国城剧院。”

對当时的華人而言,粤剧除了是生活上的娱乐,还扮演了中文学校的功能。

饒韵华:“因为在中文学校学得总是比较有限,但是到戏院里头,什么关公,曹操一下统统都了解了,所以他们在戏院里学得特别好,那时候的戏桥,就是节目单,上面还会有一些戏词,所以他们就一边听,一边看着戏词,就这样子认字。”

大学毕业于台湾师大音乐系的饒韵华,来美国后在密西根州取得音乐博士学位, 《Chinatown Opera Theater in North America》是她经过十年以上的研究写作而完成,并希望借由这本书来重建华人在北美洲音乐史中被遗忘的历史地位。

饒韵华:“中国城就是华人对美国的影响,其实是很早就开始,对移民政策,我们要维持这样一个传统。”

在目前川普政府提出更嚴格的移民政策之際,本書的出版,正好提供了另一個思考問題的角度。本书除了英文版之外,也预计出版中文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