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 —
黄哲伦是第一个作品登上百老汇主流舞台的亚裔剧作家,也是第一个获得美国戏剧最高奖“托尼奖”的华裔,他还三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提名。最近华盛顿的犹太社区剧场排演了他2007年的话剧《黄色脸孔》,这部自传体的作品意在通过剧作家自身的经验探索美国社会的种族认同问题。
2014年初,华盛顿的犹太戏院Theater J排演了话剧《黄色脸孔》,总共持续了近1个月时间。这部话剧的作者就长着一张黄色脸孔,他是华裔剧作家黄哲伦。黄哲伦特意从纽约来华盛顿给主创人员提供指导。
黄哲伦:当初我确实了解一桩实际的案例,一位白人演员被错误地当作亚裔。我怎么可以简短地说清楚呢?当时那出话剧叫《天堂之门》。喂,难道我们谈论的所有事情都要录下来?
话剧《黄色脸孔》创作于2007年,故事的背景需要进一步追溯到1990年代初。当时百老汇上演了歌舞剧《西贡小姐》,其中一位角色本应是欧亚混血儿,但却由一位白人演员担纲。《黄色脸孔》中的剧作家黄哲伦参与到抗议活动中。作为剧中人的黄哲伦和现实生活中的黄哲伦未必完全重合。
黄哲伦:我认为让其他人来决定比较好。我觉得,这出话剧的部分乐趣就在于,我的角色有些地方是真的,有些不是。
现实生活中的剧作家黄哲伦成就突出,他是第一位作品登上百老汇舞台的亚裔,也是第一位得到美国戏剧最高奖“托尼奖”的亚裔,他还三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提名。但在《黄色脸孔》中,黄哲伦有意给自己的角色添加了不少负面元素。
黄哲伦:剧中的黄哲伦对自己作为亚裔模范的名声非常自豪。后来他实际上做的事情越来越少,但却一直坚持留住这个名声,而且用这个名声到互联网上找女生。
犹太戏院组织了华盛顿地区的演员阐释黄哲伦的作品,他们一般都要兼职其他工作,演戏更多出于热爱。
黄哲伦:实际上这个国家最重要的戏剧创作不在百老汇,而在那些遍布全国的非盈利类型的剧场和地区性的剧场。我非常适应犹太剧场这种环境,这类地方就是美国最有活力的、最有创造性的作品出现的地方。如果运气好,偶尔会有制作人选中你的作品到百老汇。百老汇是终点,并不是作品的源头。
话剧《黄色脸孔》中的黄哲伦当初站出来抗议的动机并非水晶般透明,初看起来与争取亚裔的权利、追求种族平等有关,但其实未必如此清晰。
宋锦(演员):你从《西贡小姐》到写作这个剧本的时候,思路有没有变化过?
黄哲伦:挑选演员时遇到的种族问题确实比较复杂和微妙,而且总在变化。当你介入到这类争斗中间以后,你总得表明一个立场和态度。但现实生活中,如果你希望探索这些事项,其实会面对很多没有答案的问题,存在很多模糊的地方。
在这部话剧中,黄哲伦自己创作的一出新戏也选用了一位白人演员扮演亚裔角色,由此引发一系列笑料。《黄色脸孔》是一部喜剧。
黄哲伦:观众能笑起来,这很好,人们遇到这些话题的时候一般都不会笑出来。任何时候你谈到种族或者文化的时候,没人真的会笑。
类似扮演跨种族角色的案例已经不再罕见,这位黑人演员也扮演过白人。面对种族问题的时候,对错之间的界限有时比较模糊。黄哲伦目前更愿意从就业机会的角度来思考。
黄哲伦:确实,我相信亚裔的角色应该由亚裔演员扮演,否则对亚裔演员来说,他们能扮演的角色根本就不够多。
剧中的另一位主角是黄哲伦的父亲亨利,他是第一代移民,年轻时候从上海来到洛杉矶,希望实现美国梦。
黄哲伦:剧中的亨利以我自己的父亲为原型,这个角色跟他很接近。话剧的第一稿出来以后,我父亲还在世。他读过,而且喜欢他自己的角色。从这个角度看,他应该跟剧中的角色非常接近。
亨利后来成为南加州的银行家,从创造财富的角度来说,美国梦已经实现。可他晚年却卷入了1990年代民主党的非法筹资案,作为华裔的亨利对美国的忠诚被画上了问号。
黄哲伦:有那么一阵,他遭到指责说为中国洗钱。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看他的美国梦失败了。美国梦本身是好的,但需要实践以后才能去实现。
亚裔的种族认同是黄哲伦作品中反复探索的主题。
黄哲伦:出于某种原因,我总是回到这个题目上,我并不清楚真正的原因。在我看来,如果我告诉自己必须写同样的主题,那可不是件好事。因为最重要的事情在于尽我所能写出最好的剧本,不管主题是什么。当然,实际情况是我一再回到同样的土壤里,或许是因为这片土壤确实丰腴。
2014年初,华盛顿的犹太戏院Theater J排演了话剧《黄色脸孔》,总共持续了近1个月时间。这部话剧的作者就长着一张黄色脸孔,他是华裔剧作家黄哲伦。黄哲伦特意从纽约来华盛顿给主创人员提供指导。
黄哲伦:当初我确实了解一桩实际的案例,一位白人演员被错误地当作亚裔。我怎么可以简短地说清楚呢?当时那出话剧叫《天堂之门》。喂,难道我们谈论的所有事情都要录下来?
话剧《黄色脸孔》创作于2007年,故事的背景需要进一步追溯到1990年代初。当时百老汇上演了歌舞剧《西贡小姐》,其中一位角色本应是欧亚混血儿,但却由一位白人演员担纲。《黄色脸孔》中的剧作家黄哲伦参与到抗议活动中。作为剧中人的黄哲伦和现实生活中的黄哲伦未必完全重合。
黄哲伦:我认为让其他人来决定比较好。我觉得,这出话剧的部分乐趣就在于,我的角色有些地方是真的,有些不是。
现实生活中的剧作家黄哲伦成就突出,他是第一位作品登上百老汇舞台的亚裔,也是第一位得到美国戏剧最高奖“托尼奖”的亚裔,他还三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提名。但在《黄色脸孔》中,黄哲伦有意给自己的角色添加了不少负面元素。
黄哲伦:剧中的黄哲伦对自己作为亚裔模范的名声非常自豪。后来他实际上做的事情越来越少,但却一直坚持留住这个名声,而且用这个名声到互联网上找女生。
犹太戏院组织了华盛顿地区的演员阐释黄哲伦的作品,他们一般都要兼职其他工作,演戏更多出于热爱。
黄哲伦:实际上这个国家最重要的戏剧创作不在百老汇,而在那些遍布全国的非盈利类型的剧场和地区性的剧场。我非常适应犹太剧场这种环境,这类地方就是美国最有活力的、最有创造性的作品出现的地方。如果运气好,偶尔会有制作人选中你的作品到百老汇。百老汇是终点,并不是作品的源头。
话剧《黄色脸孔》中的黄哲伦当初站出来抗议的动机并非水晶般透明,初看起来与争取亚裔的权利、追求种族平等有关,但其实未必如此清晰。
宋锦(演员):你从《西贡小姐》到写作这个剧本的时候,思路有没有变化过?
黄哲伦:挑选演员时遇到的种族问题确实比较复杂和微妙,而且总在变化。当你介入到这类争斗中间以后,你总得表明一个立场和态度。但现实生活中,如果你希望探索这些事项,其实会面对很多没有答案的问题,存在很多模糊的地方。
在这部话剧中,黄哲伦自己创作的一出新戏也选用了一位白人演员扮演亚裔角色,由此引发一系列笑料。《黄色脸孔》是一部喜剧。
黄哲伦:观众能笑起来,这很好,人们遇到这些话题的时候一般都不会笑出来。任何时候你谈到种族或者文化的时候,没人真的会笑。
类似扮演跨种族角色的案例已经不再罕见,这位黑人演员也扮演过白人。面对种族问题的时候,对错之间的界限有时比较模糊。黄哲伦目前更愿意从就业机会的角度来思考。
黄哲伦:确实,我相信亚裔的角色应该由亚裔演员扮演,否则对亚裔演员来说,他们能扮演的角色根本就不够多。
剧中的另一位主角是黄哲伦的父亲亨利,他是第一代移民,年轻时候从上海来到洛杉矶,希望实现美国梦。
黄哲伦:剧中的亨利以我自己的父亲为原型,这个角色跟他很接近。话剧的第一稿出来以后,我父亲还在世。他读过,而且喜欢他自己的角色。从这个角度看,他应该跟剧中的角色非常接近。
亨利后来成为南加州的银行家,从创造财富的角度来说,美国梦已经实现。可他晚年却卷入了1990年代民主党的非法筹资案,作为华裔的亨利对美国的忠诚被画上了问号。
黄哲伦:有那么一阵,他遭到指责说为中国洗钱。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看他的美国梦失败了。美国梦本身是好的,但需要实践以后才能去实现。
亚裔的种族认同是黄哲伦作品中反复探索的主题。
黄哲伦:出于某种原因,我总是回到这个题目上,我并不清楚真正的原因。在我看来,如果我告诉自己必须写同样的主题,那可不是件好事。因为最重要的事情在于尽我所能写出最好的剧本,不管主题是什么。当然,实际情况是我一再回到同样的土壤里,或许是因为这片土壤确实丰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