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宣布周五起推“红黄码”缩短抵港人士酒店隔离 前政协批未能与国际接轨

香港特首李家超(中)8月8日联同多名官员召开记者会宣布,8月12日起推出手机防疫应用程式“红黄码”,缩短从海外或台湾由机场抵港人士酒店隔离 (美国之音/汤惠芸)

香港特首李家超星期一召开记者会宣布,星期五起推动手机防疫应用程式“红黄码”,缩短从海外或台湾由机场抵港人士酒店隔离,由目前的7日检疫酒店隔离,改为3日检疫酒店隔离及4日家居医学监测,抵港的非确诊者会被赋予“黄码”,以管控医学监测期间的活动,包括禁止进入酒吧食肆等除口罩的受限制地方。

前政协委员刘梦熊表示,世界多个国家已经取消出入境防疫限制,质疑香港推“红黄码”缩短抵港人士酒店隔离日数,未能与国际接轨。

香港爆发新冠肺炎疫情超过两年半,港府长期实施严厉的入境隔离检疫政策,不但未能做到北京要求的“动态清零”,也不能仿效欧美国家与“病毒共存”,在国际上有如“孤岛”,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港府推红黄码缩短入境酒店检疫4日

亲中报章《星岛日报》7月底报道,香港在疫情防控及通关问题上一直“两头唔到岸”,但因为11月将会举办两项重要的国际活动,包括金管局打算召开国际金融投资峰会,因疫情停办的“国际7人榄球锦标赛”,也计划在11月复办,港府将会在11月之前,配合类似中国大陆的防疫手机应用程式“健康码”,缩短入境人士酒店隔离检疫限制。

香港特首李家超联同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以及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等官员,星期一(8月8日)召开记者会,宣布星期五(8月12日)起推动手机防疫应用程式“安心出行”增设“红黄码”,缩短从海外或台湾由机场抵港人士酒店隔离。由目前的7日检疫酒店隔离,改为3日检疫酒店隔离及4日家居医学监测。抵港的非确诊者会被赋予“黄码”,以管控医学监测期间的活动,包括禁止进入酒吧食肆等除口罩的受限制地方。

完成监察者自动转为“蓝码”

香港特首李家超表示,“3+4”抵港酒店检疫新措施与世界接轨及中国内地通关,两者之间没有矛盾 (美国之音/汤惠芸)

李家超表示,获发“黄码”的非确诊者,在4日家居医学监测期间,可以上班、上学、乘搭公共交通共具、出入商场、街市等地方。在“3+4”检疫期间,检疫人士必须作核酸检测,确诊者会获发“红码”,禁止离开隔离地点,在完成检疫及家居医学监测后,“红黄码”将自动转为“蓝码”。

李家超表示,“3+4”的入境检疫新安排,是当局防疫措施的重要一环,他重申港府整体防疫政策共有5点,包括“不躺平”,即是控制确诊数字,平衡风险及经济发展的动力。

李家超说:“我们是会以科学精准的方法,去识别不同风险级别的人士,去减低管控人数以及管控范围,容许最多的日常活动以及涉及的人数,第三、是要平衡风险以及经济的动力,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之下,维护民生活动以及香港的竞争力,尽量给予社会最大的动能以及经济活力。”

新措施与世界接轨及中国内地通关没矛盾

有记者问及,香港目前每日仍有4千宗左右的确诊数字,港府现阶段宣布放寛入境旅客隔离措施,是否放弃与中国大陆通关﹖

李家超回应表示,新措施与世界接轨及中国内地通关,两者之间没有矛盾。

李家超说:“在我们同世界接轨以及同(中国)内地去正常通关,两件事是没有矛盾的,亦都两方面是积极要做,今次我们去采取了‘3+4’的方案,刚才解释了在平衡风险可控的情况之下,我们希望是维护在民生活动,以及香港的竞争力,尽量给予社会是有最大的动能以及经济活力,因为我们既要保护生命,亦都确保我们有正常的民生活动。”

仍努力争取与中国大陆通关

李家超表示,仍在努力争取与中国大陆通关,他强调要尊重中国内地的防疫政策,包括“7+3”的酒店检疫隔离,在两地未有共识前,不打算公布细节。

李家超说:“我们是希望将香港的实际情况,去解(释)给(中国)内地的有关单位,从而在不将风险加大给(中国)内地单位的情况之下,尽量在通关的不便当中去减少,我多次都讲,我们要同(中国)内地的有关单位,在这方面是达成共识的,而且在减少不便方面,是会按着实际情况,希望逐步逐步来,令到(中国)内地的有关单位,对于任何有共识之后的一些‘减不便措施’是有信心。”

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早前表示,“红黄码”会循序渐进扩展至密切接触者,不过今日记者会上完全没有提及。李家超回答记者提问表示,现阶段没有计划将“黄码”扩展至密切接触者,因为香港染疫人士的密切接触者,未能全数接受核酸检测,政府没有掌握相关数据,不能就此作任何决定。

李家超表示,抵港人士可确保进行核酸检测,有助精准计算风险。他重申“3+4”检疫安排,风险不比社区传播高,他认为什至稍低。

医卫局长指新措施基于政府精准抗疫

香港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表示,“3+4”抵港酒店隔离检疫新安排,加快连接国际以平衡民生经济以及防疫健康的需要 (美国之音/汤惠芸)

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在记者会表示,Omicron病毒潜伏期短,他引述香港的数据举例估计,每1,000名旅客中找到约40宗输入确诊,通过机场检测安排可隔离20人,另外20人入住检疫酒店后,第3日检测阳性机会低于1%,因此3日酒店隔离检疫,估计已经可以堵截8成输入的确诊个案。

卢宠茂强调,新措施是基于现届政府精准抗疫,如果酒店检疫期维持7日,似乎不符成本效率,影响香港连接国际。

卢宠茂说:“面对着全球的疫情变化不定,特区政府会继续按照科学数据分析,去精准抗疫,坚持‘内防抗散及外防输入’的大原则,务在风险可控之下,加快连接国际,以平衡民生经济以及防疫健康的需要。”

刘梦态:3+4隔离检疫未能与国际接轨

前政协委员刘梦熊接受美国之音访问表示,国际社会主流大多数国家都是采取“与病毒共存”的政策,因为奥密克容(Omicron)病毒虽然传播能力强,但是毒性比较弱,提高疫苗接种率之后,欧美多个国家已经取消出入境防疫限制,他质疑香港推”红黄码”缩短抵港人士酒店隔离日数,未能与国际接轨。

刘梦熊说:“你香港还是保留这样子的(防疫措施),原来是隔离7天、现在又说‘3+4’这样诸如此类的东西,你同国际上现在已经是全部取消那些入境的核酸检测报告,以及疫苗护照那些东西,你根本就接不到轨,所以人家(国际旅客)是不会来你这里的,因为人家已经习惯了是不需要去隔离的,你无论是来到香港隔离7天也好、‘3+4’也好,给一家一种就是不自由、不自在的感觉,人家是不会来。”

港人忧健康码用以限制人身自由

前政协委员刘梦熊质疑香港政府推“红黄码”缩短抵港人士酒店隔离日数,未能与国际接轨 (美国之音/汤惠芸)

刘梦熊估计,如果“3+4”的入境检疫新安排维持到今年年底,估计11月举办的国际金融投资峰会,以及国际7人榄球赛吸引力有限,加上“红黄码”在香港社会引起疑虑,担心有如中国大陆用以限制人身自由,可能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刘梦熊说:“让人家觉得那个所谓‘红黄绿’健康码,已经是沦为了维稳的工具、政治的工具、打压的工具。所以根本上人家已经对那个所谓‘健康码’信心尽失,‘健康码’只是做到今天为止而已,但是人家‘中了招’(确诊)的呢?没有去检测的时候,‘健康码’都原来是‘绿码’的都‘绿码’,根本上那些‘健康码’完全都不能够及时反映到疫情的变化。所以我觉得在香港还是采取这些什么‘3+4’这些(隔离措施),或者是搞‘健康码’这些措施,让香港自绝于国际社会,国际金融中心、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是一个沉重打击。让香港成为一个国际社会的‘孤岛’,慢慢就失去它的国际性,这个来讲其实就是对香港一个致命的打击。”

质疑北京将政治凌驾公共卫生

刘梦熊表示,港府的防疫政策在中国大陆的“动态清零”,和国际社的“与病毒共存”之间“两头唔到岸”(两边不是人),主要由于北京将防疫政策提高到“制度之争”和“国力之争”,他质疑北京将政治凌驾公共卫生。

刘梦熊说:“将一个防疫的公共卫生政策、科学问题,上纲上线为政治问题的时候,就变成很难去有转环的余地,你香港要落实(北京)中央全面管治权,那么(北京)中央说‘动态清零’,那么你香港不敢说‘同病毒共存’的,但是实际上你(北京)‘动态清零’已经造成的‘次生灾难’比疫情本身还要严重得多,付出沉重的代价,包括了经济断崖式的下行,人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很大干扰,甚至(中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亦都很多在这个‘动态清零’底下受到了侵害。”

香港若走向一国一制或变“臭港”

刘梦熊表示,香港原本是国际金融及航运中心,属于外向型经济,不能够照搬中国大陆封城、封区的动态清零政策,在批评北京全面管治下,没有重视香港一国两制的特色。

刘梦熊说:“所以香港不可以照搬(中国)内地那(一)套的,香港应该是首先要同国际接轨,才能保持到香港的自由港,对外作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纽带、通道,这样才是对国家(中国)最大的贡献。香港的优势在于同(中国)内地任何城市的不同,如果你将香港弄成(中国)内地的普通城市一样的话,变成香港就没有了它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特色,就不存在什么一国两制的了,这样就变了一国一制、这个香港就会变成‘臭港’的了。”

民主党盼能部份回复香港与国际接轨

港府8月12日起推动手机防疫应用程式“红黄码”,以缩短抵港人士检疫酒店隔离日数,确诊者获发“红码”、“非确诊者”获发“黄码” (美国之音/汤惠芸)

民主党医疗政策发言人袁海文发新闻稿回应“3+4”的入境检疫新安排,是“迟来但正确的决定”,他期望能部份回复香港与国际接轨。

袁海文表示,期望未来海外入境人士与中国大陆入境人士的“来港易”及“回港易”安排看齐,包括豁免检疫、不设接种疫苗要求及可登记为期半年的“临时疫苗通行证”。袁海文认为,目前港府有能力管理好“来港易”及“回港易”感染风险,即便放宽其他地区检疫安排,亦不会令香港本地医疗系统崩溃。

袁海文又表示,过往一段时间因为公共卫生的原因,香港的出入境自由被不合比例的限制,他认为正反映过往香港在执行防疫政策时,付出了庞大的社会和经济成本,他敦促港府放宽更多效益不高的防疫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