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有《梦碎美利坚》、《飞吧中国梦》和《你的中国你的党》等文章的80后网络作家周小平受到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亲切接见,并被寄予“创作更多具有正能量的作品”的嘱托。如今,习近平所提出的“中国梦”可谓是中国官方眼中最能凝聚“正能量”的概念了。然而却有专家认为,“中国梦”所带来的“正能量”也是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一种形式,有可能激发“负能量”。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HTML5
*“中国梦”充满民族主义?*
“中国梦”是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2012年提出的概念。与个人色彩浓厚的“美国梦”不同,习近平的“中国梦”是一个集体梦,其核心在于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14亿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也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亚洲事务高级顾问葛莱仪(Bonnie Glaser)认为,“中国梦”是一个非常民族主义化的概念。
她说:“习近平公开谈论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屈辱,这是很不寻常的。我觉得将中国梦和中国的历史关联起来的方式具有消极的意义。这里面强调一种观念,就是中国人民一定要牢记屈辱的历史,不忘曾经如何被糟糕地对待,并且要保证这一切都不会再发生。这是一种很容易点燃复仇念头的观念。”
葛莱仪同时观察说,“中国梦”渲染下的民族主义已经使得“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它理应具有比其他国家更多的权利”这样一种观念在中国变得深入人心,更是让民族主义的思想和作风广泛蔓延于精英集团。
她说:“有很多曾经跟我有过交谈的中国官员和学者都说,中国目前已经足够强大,可以用之前不曾用过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利益。中国再也不需要去忍受羞辱,不需要再容忍别国对自己利益的‘践踏’,中国如今可以派遣大型海巡船,可以部署巨大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来向其他国家释放信号说,中国要坚决捍卫自身的利益。”
无论是“中国梦”的理论,还是在实践“中国梦”的过程中中国各方表现出的强势言行都让外界感到,中国人有一种“大国崛起,收复失地,复仇雪耻”的情绪。这让其他国家感到不安。
*民族主义是解决内政外交难题利器?*
在1989年的“六四”镇压事件后,中国共产党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努力填补意识形态真空,加强中共的凝聚力。除了树立“东方巨龙”的民族自豪感并强调共产党救中国之外,还大力宣讲“百年国耻”。
已故美国中国历史学家费正清(John K. Fairbank)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非常看重历史的民族”。这种以历史记忆带动民族主义情绪的宣传教育方式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得益彰,也因此颇具成效。
习近平所提出的“中国梦”为民族主义情怀提供了一个正式的理论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下,中国更加公开高调地谈“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耻辱”,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主义情结也被上升到了“全国人民共同理想”的高度。
分析人士认为,习近平此举是出于内政、外交等多方面的原因。
有专家说,习近平如今更加自信,也更想要加强共产党在中国的地位。在习近平掌权之后,他意识到民众对共产党的忠诚度进一步下降,重新激励起民众对党的支持已经迫在眉睫。“中国梦”意在鼓舞民众热爱国家,共同承担义务,并突出共产党在民族复兴中扮演的角色,从而把爱国和爱党化为一体。
也有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习近平提出“中国梦”不仅仅是出于民族主义者的爱国情感,更是出于一个改革者的策略。《中国领导人如何思考:中国改革的内幕和未来的意义》(How China’s Leaders Think: The Inside Story of China’s Reform and What This Means for the Future)一书的作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Robert Lawrence Kuhn)曾在《纽约时报》撰文说,想要推行经济改革的习近平很容易受到改革反对者对其“崇拜西方发展道路”或“屈服于西方的压力”的指责,而习近平先发制人的民族主义采用“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策略,为避免沦为“软弱”或“亲西方”而打了一针预防针。同时,面对中国社会阶层的分裂,习近平希望利用民族主义建设来达成国家共识,加强社会凝聚力,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实现那些困难的经济改革。
另一方面,自习近平上任以来,中国外交风格明显转型,由过去的“韬光养晦”逐步走向了强势外交。尤其在领土争端问题上,外界广泛观察到,习近平不仅毫不掩饰他在这个问题上永不妥协的决心,甚至还转守为攻,重设预期目标。举例来说,在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问题进行的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在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八字方针前首次加上了“主权归我”四个字。有分析人士认为,在这个时候,习近平更需要以民族主义来为自己的对外战略打造国内民意基础。这一意图可从中国的舆论宣传中获以佐证:从2012年9月11日起,中央电视台每晚的全国气象预报都会提及无人居住的钓鱼岛。
*只许官府爱国不许百姓上街?*
然而,有专家警告说,越是在对外趋硬的时候,中国政府越是应该对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保持警惕。英国《金融时报》撰稿人张立伟就曾撰文提到,中国正处于崛起阶段,在这个时候,外交风格的转变要尤其避免激起民族主义情绪,否则会因过于激进而引起国际社会的不安,也为那些企图妖魔化中国的人留下口实。
这或许是中国政府目前看似大胆的民族主义策略尚留有保守一面的原因之一。这保守的一面集中体现在对国内民族主义示威抗议活动的杜绝。
有分析人士注意到,在习近平任内,尽管容易刺激到民族主义情感的事件频发,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一起相关的群众抗议示威活动。《强大的爱国者:中国外交关系中的民族主义》(Powerful Patriots: Nationalist Protest i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一书的作者、耶鲁大学助理教授白洁曦(Jessica Chen Weiss)观察说,自习近平上任以来,其实有数次针对领土争端的示威抗议活动曾被酝酿,但都在政府的干预下未能成型。
白洁曦分析道,在中国政府的眼中,出于民族主义情绪的抗议示威活动具有失去控制的风险,例如在2012年的反日活动中就发生了打砸抢的暴力事件,甚至有薄熙来的支持者打出了想念毛泽东的标语。民族主义活动牵扯到国内政治,这触犯了中国政府的大忌。尽管在历史上,中国政府曾有过鼓励民众走上街头抗议外国政府,以此作为筹码向外施压的举措,但是白洁曦认为,官方对民众的民族主义活动的态度是视情况而定的,这取决于他们对风险和利益的评估与平衡。
她说:“民族主义对于中国政府来说,是一场危险游戏。”
*民族主义利器能否收放自如?*
中国境外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中国政府的民族主义策略实际造成了中国的国际环境的恶化,在对外关系上的强硬作风使得周边国家感到威胁,降低了他们对中国的信任,这并不能给中国带来它所想要的,无论是领土与主权,还是来自世界的尊重。
也有学者警告说,当中国政府有一天意识到强势外交策略需要务实变通的时候,他们必须回过头来说服自己的人民,而那时,已被鼓励做了多年“中国梦”的民众只怕很难接受所谓退让和妥协,这将给中国执政者带来更大的政治风险。
美国学者葛莱仪说,中国现在刚刚开始感觉到自己的强大,总是想要抓紧获得些什么。她说,“中国梦”式的民族主义从本质上反映出中国从国家到政党的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一个真正自信的大国不需要总在担心自己是否坐回了原有的位置,也不需要总在向别人索要尊重,一个有自信和有安全感的执政党也不需要再通过打爱国牌来为自己和人民之间搭建信任的桥梁。
她说:“当中国共产党完成反腐败、经济改革,解决了贫富差距等等广泛的问题,它或许能开始觉得安全,也更自信,到那个时候培植这种民族主义的需求或许也就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