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财政部长保罗 .奥尼尔最近去职,在美国成了一条大新闻。
* 为何去职 说法不一 *
关于奥尼尔去职的原因及方式,各种报导不尽相同。有说是奥尼尔自己辞职的;也有说是布什总统解雇他的。不过,综合各种分析,人们都看得很清楚,奥尼尔离开财政部长的职务当然是因为布什总统对他的工作表现不满意,要求他离职的。说“主动辞职”而不说是“被解除职务”,不过是美国社会许多情况下的一种惯例。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就是让有关各方面子都好过些。
说起来,关于布什政府内阁成员中“谁会最先离开布什政府”的话题已经在新闻界谈论了好一阵子了。不过,人们谈论最多的倒是国务卿鲍威尔将军,原因是鲍威尔“争取盟友、通过联合国解决国际问题”的外交方式与布什政府主张动用武力、“即便没有盟国支持,美国也要单方面采取行动”的外交政策,有很大出入。
>还别出心裁地搞了个小竞赛,就是说对“布什政府内阁成员中谁会最先离开布什政府”的读者将会得到奖品。如今,奥尼尔成了布什政府内阁成员中去职的第一人,不知道是谁成了得奖的幸运者。不过,奥尼尔去职的消息公布后,美国媒体一般都并不感到惊讶,原因是美国经济在过去一、两年里不太好,不管是从直接责任的角度来说,还是从间接责任的角度来说,财政部长都有很大关系。另外,在媒体上发表文章要求布什政府更换高层经济政策决策者的人大有人在。所以,奥尼尔的去职已在一些人的预料之中。值得提出的是,与奥尼尔同时离开布什政府的还有白宫主要经济政策顾问、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劳伦斯.林赛。
* 经济学士 管理硕士 *
保罗・奥尼尔1935年出生于密苏里州,今年六十七岁。奥尼尔已经结婚多年,生有四个子女,十二个孙子女。
青年时代,奥尼尔曾在加利福尼亚州和印第安纳州上学,分别从弗雷兹诺州立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和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奥尼尔离开学校不久便进入美国政府工作。1961年奥尼尔二十六岁时到联邦政府退伍军人事务部担任计算机系统分析员,在那里工作了五年。1967年,三十二岁的奥尼尔到美国政府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任职,并在1974年到1977年间担任了这个办公室的副主任。
* 切尼推荐 出任财长 *
1977年是奥尼尔的个人事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一年。在那一年奥尼尔从政府部门转到私人企业,到国际造纸公司担任副总裁。他在那一职位上干了八年。1985奥尼尔成为国际造纸公司总裁。1987年,奥尼尔到美国另一家制造铝的大企业“艾尔柯”公司担任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在那里一直工作到2000年底,从艾尔柯公司董事长的职位上退休,应邀到布什政府担任财政部长的职务。
奥尼尔到布什政府任职是副总统切尼推荐的。美国之音的报导说:奥尼尔自2001年1月上任以来,朋友很少。这位现年67岁的工业家一向以坦率直言而自豪。不过,奥尼尔的直率得罪了不少颇有实力的参议员,他也经常忽视华尔街,看不上华尔街的一些财务工程,这些都使他在传统上的共和党投资界不大受欢迎。
上个星期四晚上,切尼副总统告知奥尼尔,布什政府不再需要他的服务了,这使这位总是衣冠楚楚的白发人感到伤感和愤怒。奥尼尔没有悄悄地离开,而是写了一封简短生硬的有五十来字的辞职书,于星期五早上送交白宫,而到中午时分他已经回到了他的家庭住所匹兹堡。
* 总统声明 表示感谢 *
奥尼尔上个月对一批企业界人士讲话的时候曾经谈到总统作为团队领袖的重要性。他说;“政府部门中每个人都担负着不同的责任,我从来没有误解过由谁来负责做出关键性的决定,这个人,从传统上和宪法上来说都是美国总统。”
奥尼尔和林赛提出的减税方案去年获得国会通过。在白宫,当记者们问白宫发言人弗莱舍有关奥尼尔和林赛被解职的问题时,弗莱舍朗读了一份布什总统的声明。布什总统在声明中赞扬了他们两人为美国经济的增长所做的贡献。
布什总统在声明中说:“我个人很感谢奥尼尔和林赛做出的贡献。他们两位都有很高的天赋和责任感。他们为我所领导的政府和国家提供了很好的服务。我对此表示感谢。”
政治观察人士认为,奥尼尔和林赛是经济衰退和股市长期低迷的“替罪羊”。华盛顿一家经纪公司的分析家拉瓦利埃说,最接近总统的政治人士认为,为了给布什总统2004年的竞选连任布局,需要一个新的经济班子。拉瓦利埃说:“布什总统的顾问们担心他可能会遇到他父亲当年的处境,就是在外交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在经济上却栽了跟头。 他认为他们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是该改组的时候了。奥尼尔所一直关注的是越来越高的“预算赤字”,相比之下,人们所预期的是:不管是谁接替奥尼尔出任新的财政部长,他都会要比奥尼尔更热衷于新一轮的“减税”。
当然,人们现在都清楚:经济问题已经成了布什政府必须直接面对, 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着手进行解决的重要问题。>的报导说:承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现在布什政府做到了第一点,就是承认经济出了问题,所以才临阵换将,力争亡羊补牢。然而评论人士指出:承认问题的第二步就是解决问题。布什总统知道:到2004年总统大选之前,如果美国经济好转,他将功莫大焉,但是如果经济仍未能摆脱目前的困境,他也将必须承担这一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