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3:12 2025年2月6日 星期四

美国媒体评中国(2010年12月30日)


以下是美国各地主要媒体有关中国的社评。社评所反映的观点为发表社评媒体之观点,并不一定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

*华尔街日报*

华尔街日报12月28日发表麦克金西公司亚洲部主任戈登·奥尔的文章,题目是“给中国的发明家松绑:找到产品设计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将是启动内需的关键。”文章说,“中国的这个五年计划许诺要把中国经济从依赖出口推动转变为内需推动。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加强经济的创新能力。但是,中国在这方面的纪录好坏参半。了解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是评估中国能否达到其雄心勃勃的目标的关键。”

奥尔的文章说,“第一步是评价现在正在发生的创新。一提‘创新’这个词,很多人就会想到发明东西。在这方面,中国正在取得一些进步,中国经济变得更具有创新性,而不只是大批量制造别人设计的产品。中国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支出从2004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5%上升到现在的1.5%。考虑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这期间猛增,这一数字就更加令人印象深刻。中国今年不可能达到目前的五年计划最后一年规定的2%的目标,但中国的产品研发支出依然占全球研发支出的12%。”

奥尔的文章说,“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中国的这种研发正在从政府控制的研究所转移到大型和中型企业。如今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支出占中国研发总支出的60%。......某些领域,如电讯和医药方面,创新通过市场显示了出来。”

奥尔的文章说,“然而,尽管中国有了这些进步,所有这些工业制造方面的创新都错过了其他可能是更重要的创造发明。......很容易预料到的是,有很多弱点依旧存在。例如,在消费电子产品方面,中国的创新大都是从属性的,只是改进韩国和日本开发的产品,而不是研制出全新的产品。中国很少有那种根据仔细研究消费者的偏好而推出的创新。在消费者不在中国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中国公司太经常地专注于用差不多的产品扩展其世界市场份额,而不是用全新的产品来创造市场。在政府掌控的服务业,如银行业,产品和服务创新很少。”

奥尔的文章说,“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说,现在依然存在一个问题,这就是中国的政策制定者究竟会多么明智地挑选可以进行创新的领域。尽管支持电力汽车好像是有前途的,但中国这样做就等于是把传统燃油发动机汽车的创新让给了塔塔这样的印度公司。考虑到普通燃油汽车在中国的潜在市场之大,这是一种政策赌博。”

奥尔的文章最后说,“人们没有理由认为中国不应当期望也进行这方面的创新。迄今为止的证据显示,只要有适当的奖励,中国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就非常愿意承揽挑战,研制世界市场所需要的产品。中国在政策方面的挑战将是给这种创新松绑。

本篇英文全文网址:
http://professional.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4138604576030491764296296.html?mod =WSJ_Opinion_LEFTTopBucket&mg=reno-wsj

以上是美国各地主要媒体有关中国的社评。社评所反映的观点为发表社评媒体之观点,并不一定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