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曾荫权最近举行招待会,向四川大地震后前往灾区的新闻工作者表示慰问。这次香港记者从灾区发回的很多现场报道都更加激发了港人对灾区同胞的同情和支持,而另一方面,心理学家说,记者亲眼目睹灾区境况,可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冲击,需要调整和恢复。
*冒险采访*
香港大公报说,曾荫权在招待会上代表特区政府和香港市民向记者致谢,表示记者的报道激发了更多香港人对灾区的关心。曾荫权也特别提到,他知道很多记者冒了很大风险去采访,他很关心记者的安危,也担心记者目睹灾区惨况后,心理会受到影响。
5/12地震后,香港电视台、电台、报章杂志等多家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安排记者赶赴灾区,让香港市民及时获悉救灾前线的情况。
*回来后哭得厉害*
星岛日报记者翁育红在地震发生后第一个星期曾前往灾区绵竹、什邡、北川和都江堰,她说,在灾区采访时几乎没有落泪,反倒是回来后哭得很厉害。
翁育红: "在灾区的时候,我自己没有怎么哭过,因为是在工作,但是回来第一天,看到报纸电视上那些画面的时候就忍不住一直哭,有个空间能让我哭出来,再把我看到的东西、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这样就比较好一点。"
*心理受影响*
最近,不少心理学家提出,有的新闻工作者在目睹灾区惨况后,心理可能受到影响。香港心理学会的岳晓东说,有的记者因为无法在现场亲自抢救生命,甚至会感到内疚:
岳晓东: "他们自己因为要拍摄、要报道,所以不能参与救援工作,所以他们可能会有一丝后悔或者内疚,这一点他们要看到,他们去报道,本身就是在帮助救灾。国内国外的记者都有这种情况,有时候想到底是报道重要还是救援重要,如果报道了而没有救援,之后就产生内疚心理,其实这个要看得更多一点,因为他们其实已经是在帮助灾区的人民。"
星岛日报记者翁育红说,记者不太容易参与直接救援,但是可以利用采访鼓励灾民:
翁育红: "因为当时有很多情况我们也做不了,我觉得我采访的时候也尽我的能力去鼓励灾民,语言交流上的支持,救援方面的工作,比如像挖尸体什么的,事实上我们能做得不多,因为我们也没有工具什么的。"
*先去者所受震撼大于后去者*
香港明报记者林迎曾在地震发生后第二个星期前往灾区采访,她说,相比那些地震后第一时间就亲临灾区的记者,他们受到的情感冲击没那么大:
林迎: "我是21号才去的,所以就是已经过了一个星期以后,我们第二批记者报道的方式会有些不同,着重于重建的希望,而不是以救援的惨烈为主题,当然我们看到的救援现场以及我们的工作辛苦程度也跟第一批去的记者有很大区别,我们看到的情形一般还比较平和,物资也比较充足,道路也比较畅通,所以我们第二批去的记者就没有第一批受到的震撼那么大。"
*媒体之功*
香港大公报说,这次亲临四川地震灾区、奔走于第一线的香港新闻工作者有大约一百人,而人们也不应忘记,在他们背后,还有大批媒体编辑、记者、美工以及剪接、排印等后期人员,同样紧张工作,灾区情况才得以在第一时间详尽呈现给观众和读者。没有这些媒体人的辛勤劳动,香港市民也不可能如此快速得知灾区的严峻情况,不可能如此迅速形成人人关心、个个捐助的救灾热潮。
关键词:香港,记者,灾区,心理冲击,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