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非洲的经贸往来和政治关系在2006年高潮迭起,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在非洲的开发和投资不仅改变了非洲大陆的面貌和世界能源供求关系的格局,而且也打破了国际社会多年援助和开发非洲的模式和原则。国际舆论既有喝彩,也有猜疑和批评。北京的非洲战略究竟目的何在?中国的开发和援助能否促进非洲的可持续性发展?美国和国际社会应该如何应对中国和非洲的所谓新型战略夥伴关系?
*中国投资模式冲击西方原则立场*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和投资不仅改变了非洲大陆的经济和政治格局,而且猛烈冲击着西方国家和国际社会所坚持的援助和投资必须和促进法治、民主和人权相结合的一贯立场。
以安哥拉为例,内战结束后,国际援助机构和银行开始安排援助项目,提供贷款,帮助安哥拉重建受到战乱严重破坏的基础设施。由于安哥拉政府曾被透明国际定为非洲大陆最腐败的政权,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过反复谈判,迫使安哥拉政府接受了杜绝贪污腐败、确保石油收入用于社会公共事业等援助条件。
安哥拉领导人最初同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附有严格监督条件的贷款计划,2005年,双方开始落实贷款协议的细节。但是,就在达成协议的最后关头,安哥拉政府反悔了,原因是总统桑托斯从北京带回50亿美元贷款开发安哥拉石油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合同,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安哥拉仅仅是中国在非洲挑战国际社会援助非洲模式和原则的一个缩影。
*巴塞罗缪:中国的投资削弱西方的努力*
美中经济和安全审查委员会副主席卡洛琳.巴塞罗缪在最近举行的一个研讨会上说:“在非洲各地,中国都和独裁政府和践踏人权的政权结盟,破坏国际社会促进非洲可持续性发展的努力。国际主要援助国都在重新调整它们的开发援助计划,促进透明度、责任制、反腐败以及建立法制政府,从而增进外国援助的有效性,而中国政府却恰恰与之相反。”
巴塞罗缪认为,中国政府标榜的所谓“尊重主权”、“不干涉内部事务”的投资和援助不仅加强了苏丹、安哥拉、津巴布韦、尼日利亚等许多压迫性政权,更削弱了西方国家多年来试图改善非洲人权和政府的努力。
*科兰茨克:中国发展模式更受欢迎*
美国卡内基和平基金会研究员科兰茨克主张更全面公平地看待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和投资,他认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和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显然在非洲大陆更受欢迎。
他说:“中国非洲战略的一个日渐鲜明的主要特色是宣扬向非洲提供一种不同的模式,有人把这种模式称为‘北京共识’。这种模式强调经济和政治分开,强调援助不涉及干预国家主权。不难想象,这种模式对于非洲一些专制政体、或从专制政体转型的一些国家、或者一些不健全的民主国家有很大的吸引力。”
*科兰茨克:国际组织被迫调整政策*
科兰茨克指出,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早在十年前就以腐败和效率不高等种种原因停止了对非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和贷款,现在,中国大举进入非洲的这些投资领域,迫使世界银行等国际社会恢复了对非洲道路和桥梁等工程的投资,并且不得不在贷款条件方面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
斯考克罗福特投资集团总裁坎斯蒂纳以安哥拉的炼油厂和安哥拉铁路两个工程项目为例,说明中国如何甘冒治安环境恶劣、获利周期过长等投资风险,最终赢得安哥拉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
*海尔:高度评价中国的贡献*
安哥拉的美国商会会长保尔.海尔高度评价中国基础建设项目投资对安哥拉经济的贡献。他说:“任何安哥拉人、政府领导人或反对派人士都一致认为,经过这么多年战乱的破坏,安哥拉的基础设施急需修理和重建,否则经济就不会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贡献,他们是国际社会唯一以自己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来帮助安哥拉的外国人。”
不久前,欧洲开发银行宣布,他们将重新调整对非洲投资和贷款的附加条件。世界银行上星期也推出和北京合作向非洲提供贷款的计划。
*莫里森:中国会为保护自身利益做调整*
国际金融专家认为,国际社会在非洲面临北京的巨大挑战,但与此同时,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援助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其中不仅包括来自国际社会的道德指责,更主要的是非洲国家政治腐败、治安恶劣、以及人权条件恶化给中国的投资和商业利益造成的威胁。
华盛顿智囊机构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非洲项目主任斯蒂芬.莫里森说,尼日尔三角洲绑票成风已经让中国的石油投资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他预计,出于保护自己的商业利益,北京也会向一些国际公认的人权干预原则靠拢。
他说:“随着中国的国家和商业利益在非洲不断深入和扩大,北京将不得不面对日益增长的压力,做出某种实用主义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不附加政治条件、决定尊重国家主权的主张。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面临的压力,我们将看在乍得和索马里等其他国家看到同样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