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同性恋这一古老的现象慢慢浮出水面,有关同性恋的讨论在中国越来越公开,不但媒体向同性恋开放了空间,大学课堂上也开设了同性恋研究的课程,要求同性恋权益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这给比较注重传统观念的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
中国官方媒体报导,对于中国的同性恋来说,2005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媒体向同性恋话题开放了空间,大学“通识教育”阶段的沉默也被打破, 一个以隐秘为特徵的时代结束了。
报导提到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孙中欣在今年9月面向本科生开设了一门名为“同性恋研究”的课程,有100多名学生报名选修了这门课。
孙中欣教授说:“在这之前,我也做过一些同性恋的研究,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采访很多人。我觉得很多人都要很小心地隐瞒他们自己的身份,他们觉得社会、家庭和朋友都不能接受他们的性取向。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开一门这样的课,同时有助于整个社会来讨论这样的话题,增进社会对这个议题的理解,否则有太多的不理解、偏见或者是对这个问题的无知,这对这样一个群体是有很大伤害的。”
孙中欣教授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只是性取向和生活方式不同而已。她主张给予这些人以平等的对待,而不是用道德的力量进行干预。
*鼓励尊重宽容理解同性恋*
中国性学会理事长徐天民指出,在对同性恋的认识上,中国目前基本上和世界同步。他说:“对同性恋的认识过去认为他们是错误的,有罪的,后来又说他们是性变态,有病。现在认为他们是非罪、非病,他们也是正常人的一部份,他们的性权利应该得到尊重,社会应该对他们表示理解和宽容。当然,我们也不是要鼓励大家都去搞同性恋,因为这样还是影响我们种族的繁衍和人口的繁衍的问题。大家都做同性恋不就是让公鸡下蛋嘛,那也不行。我们的态度就是,尊重、宽容、理解。但是,我们不鼓励和提倡。”
*同性恋问题无人管*
徐天民认为,同性恋目前在中国实际上处于没有人去管的状态。他说:“他们现在是这么一种情况,没有人去管他们。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都有他们自己活动的俱乐部和酒吧等。但是,现在官方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正式表态,也没有人去管他们、禁止他们。他们在社会上也没有公开露面。”
徐天民指出,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同性恋并没有受过什么迫害和打击,但是舆论对他们一直不认可,因此有相当一部份同性恋者因对自己的性取向不敢认同而处于羞羞答答的状态。社会对这些人的偏见和歧视也在所难免。
*同性恋者多数不敢公开身份*
北京电影学院理论研究室副教授崔子恩是中国第一位公开自己同性恋身份的人。他认为,目前整个社会对同性恋还没有一种普遍接纳和特别关注的态度。他说,他周围的同性恋者都只是在圈子内部公开自己的身份,而不敢在工作场所或媒体上公开亮相。
他说:“整个社会现在都还不是一个十分开放的状态。大部份的同性恋者不能公开自己的性取向。一旦公开自己的性取向,他的工作位置以及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都会受到影响。目前来说,中国从公开性取向的人的人数很少这个情况来看出,社会的压力还是特别大。”
崔子恩教授说,从他个人来讲,周围的环境和以前相比没有变化。他说:“我个人在电影学院还是不能教书,还是被打入冷宫的一个状态,就是还是不能上讲台。从我们今年办的几个和同性恋有关的活动来讲,也还是障碍重重,比如我们4月份办的同性恋电影节,也就是第2届北京同性恋电影节,在北大做了第2场放映,就被赶出北大校园。我们不得不临时开放了一个艺术空间,把剩下的节目放完,把闭幕式搞完。”
*不受宗教力量排斥影响*
目前,社会上对同性恋的关注主要是出于对艾滋病的健康担忧。有专家分析说,同性恋问题在中国之所以还没有上升到道德领域,是因为中国没有西方国家的那种宗教力量。
北京爱知行研究所所长、同性恋权利活动人士万延海就持这种观点。他说:“中国社会的关系不是靠专制主义的宗教系统来维持的。在西方社会有基督教和天主教作为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基础。总体上来讲,中国社会不是一个宗教生活对于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有重要影响的社会。”
尽管如此,面对同性恋问题带来的新挑战,传统的中国教会不再保持沉默。中国天主教会一位神父指出,圣经上的教导以及教会的态度都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有罪的生活。
他说:“从人性上来说,男女相爱相吸是顺性的,可是同性恋是本身是违反人伦的,也违反神的旨意。因此,我们要给他指明这是一种有罪的生活,如果这样下去是有罪的行为。虽然这么指明,我们还要做医生、做父亲,会治疗他,不仅仅是给他心理上的安慰,这种安慰只有基督的爱能够引导他,真的是这样。”
*教会内部有不同看法*
北京基督教家庭教会的牧师肖碧光承认,教会内部在如何处理同性恋问题上存在好几种观点。他说:“第一派就是采取过去传统教会一贯的立场,非常简单地持否定的态度,对这些人纯粹谴责,认为这是一种犯罪的行为。另外温和一点的观点认为,我们应当允许这些人站出来自己说话,然后我们通过他们表达的心声,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教会再拿出力量帮助他们。比如同性恋当中,有的人是出于病态或是因为过去的生活经历在他心灵当中留下很不好的东西造成了他今天这个样子。我的意见是,应当在教会里站出来,帮助他们走出目前的困境,而不是简单地打击他们或隐瞒。再一种观点是教会不应当参与这些事,也就是回避这个问题。”
肖碧光牧师说,中国教会内部也发现有人有同性恋的倾向,教会早期的做法是当面指出问题,并将此人逐出教会,而现在有的教会则为这样的教友提供心理上和医学上的帮助,并且通过圣经的教导帮助他们克服这方面的问题。
他说:“今天胡锦涛主席不是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嘛,那么就应该让任何一个群体的人自由地表达自己心灵的愿望和他们对社会的需要,因为他们非常孤独,非常需要我们的帮助,如果打压他们,社会上了解他们的人更少。这样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让这种事情始终存在下去。”
*基本态度应是不歧视*
官方报纸光明日报日前发表一篇题为《该满足他们的权利诉求吗?》的文章,针对有些人把同性恋视为弱视群体,要求依法保护提出了批评。文章指出,弱势群体主要是指一批收入较低、生活困难,社会资源短缺,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并缺乏相应发展潜能的人群,例如残疾人、孤寡老人、下岗职工、伤残病人、特困户以及那些失去父母的儿童等等。
文章认为,同性恋者不是吃不上饭、上不起学、看不起病、无法工作的人,其中还有相当一部份人就是由于生活条件优越但精神生活空虚,则希望寻求更大的刺激和开心来满足自己。文章还说,同性恋者的某些权利诉求,比如反对歧视、要求公平公正地对待,这确实都是人人该有的权利。但对于同性恋专门保护与发扬确不可取,不应歧视才应该是最基本的态度。
中国权威专家估计,15岁到60岁的同性恋人数约为3千万,其中男同性恋和双性恋者已经达到2千万人,女同性恋者为1千万人。虽然同性恋族群在中国仍然是性少数人群,但是他们在社会伦理以及卫生健康等方面,已经形成一股越来越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