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在2015年度报告中,批评中国的人权和法制有令人担忧的恶化。而中国司法除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之外,还广泛存在着法院判决执行难的问题。司法执行作为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强制措施,是实现公平、正义、秩序等法律价值的手段,是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法律保障。生效判决执行难的问题,已经上升到影响社会稳定的层面。
保定王范庄农民王文生向美国之音记者展示了一份盖有红色印章的判决书,上面写着这个项目是非法建筑。
但是记者看到,所谓判决书,对房地产开发商来说,不啻于一张废纸。塔吊在民房上凌空飞舞,各种建筑机械仍在运转。
生效判决执行难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选择性执法,是习近平誓言实现法治中国的拦路虎和痼疾。如今又填一新症状:生效判决执行难。
最近,中国行为法学会和《人民法治》杂志社主办了一个“生效判决执行难问题”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法律界专家、学者研讨了发生在厦门的一起判决遭到领导干部干预导致生效近十年但至今仍未得到执行的案例。
厦门市民沈诵庆的案例曾被多家媒体曝光。1998年沈诵庆向厦门汇成公司购买一座大厦的商场,钱虽然交了,但不到房产证和违约金。沈诵庆打赢了官司,但是十年来,他向法院提交6份强制执行申请书,但生效的判决始终停留纸上。
法律是最后底线
全国各地都有类似案例发生。江苏省沛县的建设局向社会集资修建行政办公楼。和城建大厦遥相辉映的沛县县委办公大楼因超标为办公室配设有双人床的卧室而被中央电视台曝光。
习近平和王岐山掀起反腐风暴后,沛县多座行政办公楼建好后无人敢住,成了烂尾工程,向社会集资的款项则久拖不还。
2014年,徐州泉山法院作出判决,要求沛县建设局协助偿还民众的投资款。然而,判决协助执行通知书至今没有执行,作为一级地方政府的沛县建设局不把法律放在眼里。
判决书不如一张废纸
江苏沛县建设局项目受害者杨莉说:“沛县建设局2011年10月建办公楼,借我们200万元至今不还。法院判决还款,并查封了沛县建设局账号,但至今执行不来。法院判决书连一张废纸都不如,使我们全家生活陷入了困境。”
保定王范庄的居民王文生对美国之音记者说,国家法律是最后的底线,而他们在保定遇到的状况是各个单位踢皮球,无人管。
王文生说:“这是法院可以说是国家法律的最后底线,连法院都不管,你说外面去哪儿?如果告,他就给你踢皮球,指这儿指那儿,最后哪儿都不管。”
挑战司法公信力
这些案例引发多起上访事件。厦门沈诵庆曾经15次去北京上访。沛县的债权人也先后去上级法院以至北京的最高法院上访。不久前习近平访问美国华盛顿期间,甚至发生中国访民拦截习近平和彭丽媛的车队,有访民钻到习近平防弹车的底下的事件。
据访民称,习近平的秘书后来收了访民的材料。目前尚不知道这个到达中国权力最高层的案例是否得到处理,地方贪腐官员是否得到惩处。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熊文钊认为,不执行生效判决就等同于消解了司法解决争议纠纷的功能,等同于司法行政权可以藐视法院的判决。
中国的最高人民法院将执行难概括为“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特殊主体难碰”五种情形。生效判决执行难的现象,不仅危及中国司法的公信力,还挑战了执政党和国家治理秩序和治理能力,并给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