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9:03 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

中国两会闭幕 分析: “政治橱窗”凸显习近平独裁


资料照片: 2024年3月11日习近平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会议
资料照片: 2024年3月11日习近平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会议

中国的“两会”3月11日闭幕,其中人大年会在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的“以习近平为核心”结语中划下句点。对于中国这场年度政坛大戏,分析人士人说,除凸显中共有意改善美中关系外,释出的主讯号仍是习近平定于一尊的地位,因为不管从缩短会期、取消总理记者会,到通过修改国务院组织条例,都可看出国务院跟人大、政协的角色已被严重弱化。

为期7天的中国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3月11日下午在北京举行闭幕式,会中表决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等7项议程。

全国人大闭幕式 反复强调“习核心”

一如预期,出席的2,900名人大代表几乎对各议案都一面倒地支持,反对或弃权的票数至多仅数十票,而经宣读的每一份草案也都千篇一律地刊载着“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等文字内容。

所谓的“两个确立”是中共于第十九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政治口号,分指要确立习近平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除了草案文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于闭幕式短短5分钟不到的结语中,更6次提到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除了赵乐际,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也于3月10日的全国政协闭幕式中强调,要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引领“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奋勇前进。

对于今年两会的总结焦点,在北台湾桃园的开南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教授兼院长张执中表示,中共领导阶层于“两会”中一再重复的政治宣示,符合自去年一整年以来党内持续贯彻“习思想”的政治思维,即便面对中国的政经情势相对衰弱,从中央到地方干部、甚至其他所谓的“民主党派”都被要求加强对党中央的拥护,更不容任何对习近平领导地位的怀疑或挑战。

张执中告诉美国之音:“他(习近平)的目标其实是在建立一个没有个人色彩的行政团队,各个部门都要以党中央的意志来执行,所以几个工作报告都是先强调‘两个确立’,这都是我们在这次看得比较清楚的。”

议程缩短、取消总理记者会人大与国务院职能遭弱化

在中国高度不透明的政治体制下,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政府运作的“政治橱窗”,但分析人士说,今年这个政治橱窗的摆设与往年大异其趣。

张执中说,今年人大开幕前突然宣布取消总理的中外记者会,而闭幕前所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改案,也明订“国务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表明外界所认定的“习李体制”不复存在,仅有习近平一人路线。

在加拿大多伦多的时事评论员文昭点评,今年的“两会”从昔日接近两周的议程,缩短到只剩7天,议事过程也出现不尊重惯例的乱象。他说,虽然外界无从得知李强遭矮化、打压的具体原因,但过去一年来,中国经济跟政府人事都出了不少問題,例如国营食堂在部分地区回归、水稻上山等错误政策引发百姓不满,再加上各主管部门对于整个国内低落的社会消费信心、股市暴跌等现象,至今也未提出有效的对策。文昭认为,习近平可能将他的不满情绪归咎于李强所负责的国务院系统。

他说,两会开议前的许多信号也让外界摸不着头绪,例如,外界纷传恐因触法、已遭重判的前外长秦刚,最后却出现他已获准“辞去”人大代表一职的转折;但一样仍具人大代表身分的前国防部长李尚福却未经任何请辞的程序,就被人大发言人娄勤俭以“他已经没有资格出席会议”的说法给判出局。

文昭说,这些信号恐代表中共领导高层已进入失序状态,且对许多国际舆论看在眼里的执政漏洞,甚至已不打算遮掩。他说,一场政治大戏开了一周下来,再度凸显全国人大不过是妆点门面的橡皮图章,而国务院也降格为习近平的秘书处。

文昭告诉美国之音:“整个看起来,习近平越来越把权力集中到他身边一个极小的圈子,原来行之有年的(决策)架构已经完全放弃,甚至已经摆烂在那里,就让所有人都看到这些机构已经不起作用。”

王毅记者会“四问美国”学者:凸显美中关系复杂敏感

除了中南海“茶壶里的风暴”,以美中关系为首的中国外交问题也是国际媒体观察今年全国人大的另一个焦点。

会前各界盛传现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可望于两会会期中获任命为外交部长,结果全国人大开议一周来根本未安排任何人事审议的议程。

去年7月以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之姿回锅的王毅仍稳坐外长宝座,而且第10次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外长记者会。他在记者会上还抛出“四问美国”的论述,语调之强势让许多分析人士不禁质疑,中国是不是又要一改过去一年来对外资释放善意的态度,重拾“战狼外交”?

对此,文昭认为,王毅对美国强硬表态恐与习近平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战略有关,因为此战略能否成功,取决于高科技发展,但中国目前在高端科技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上,面临美国的芯片等禁令的紧“卡脖子”,所以王毅必须紧跟习近平的外交思想,强硬表态。但中国越强硬,美国让步的可能性就越低,这恐定调了今年中共的外交风格和前景。

在台北的国策研究院资深顾问陈文甲也认为,人大今年未排入任何的人事审议议程,恐反映习近平外行领导内行的“左支右绌”,也可能是他的缓兵之计,以免人事过度变动影响政权稳定。但这些违背惯例而且不透明的作为恐加深外界对中国政局运作的疑虑。

陈文甲说,王毅的记者会论调反映出美中相互依存与竞争并存的复杂关系将持续下去。他说,王毅的“四问美国”代表中国愿意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美国合作,但也准备好应对可能的对抗,例如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一贯强硬立场。

陈文甲告诉美国之音:“中美之间尽管存在诸多分歧和挑战,但从王毅的发言可以看出,中国正寻求与美国保持对话与沟通的意愿,以寻找共同利益点,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可能性。”

国际关注中国经济困

在经济领域,陈文甲认为,中国将今年的GDP增速目标设定在5%,与去年持平,反映出中国政府对经济稳定增长的承诺,但在美国去年GDP增速仅2.5%,法国经济也只成长0.9%,德国经济则出现负增长,这样疲弱的全球经济发展下,中国如何GDP达标,持续引发国际社会关注。

今年“两会”中,有许多委员和代表提出关于优化生育、提升女性就业等人口政策,也关切青年就业的问题。对此,陈文甲说,这显示中国政坛已体认到少子化及青年失业问题的严重性,并呼吁采取对策。但若中国经济持续放缓,这些难题也恐难获得有效解决。

此外,台北学者张执中指出,历年“两会”期间,习近平都会藉由“下团组”,也就是出席人大和政协分组讨论的场合,对自己最重视的领域发表看法,今年也不例外。总结这一周来习近平下团组的焦点不外乎台湾问题、解放军、科技和环保。

总理记者会自本届取消之后,未来习近平下团组的行程恐更形重要性,张执中认为,这也是习近平想营造的效果。

人大大会上“开小会”习近平展现权力任性

除了下团组,人大全体会议期间,主席台上的一举一动,是另一个媒体关注的焦点。

据香港《明报》报道,3月8日,当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与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应勇向人大做工作报告时,主席台上的习近平跟李强、王沪宁、赵乐际等人针对两院的书面报告,竟交头接耳讨论了起来,习近平看似表情严肃,最后还把手上的报告轻拍在桌上后,不再说话。

对此,旅居加拿大的油管(YouTube)时政频道主公子沈认为,尽管外界无从得知习近平等人当时的对话内容,但依照惯例,中国历任领导人都鲜少在人大全体会议的场合上聊天“开小会”,习近平此举恐凸显他在党内的权力和地位已出现本质上的差异。

公子沈告诉美国之音:“过去就算有异议,就是私下来说,但是(习近平)为什么现场有异议,直接就讲了,什么(情面)都不顾,就开始批示、开始训话,这个我觉得也证明习近平的权利已经到达了一定程度,他已经是皇上了,想说什么话,就什么时候说。”

他说,这前所未见的一幕不禁让人联想到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闭幕的场景,当时习近平示意工作人员将中共前总书记胡锦涛当众架出会场,毫不留情面,也引发舆论哗然。对此,公子沈说,类似事件接连发生,代表习近平在党内已经为所欲为,无论在任何政治集会下,已经无人能制衡他的言行。

评论区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迫在眉睫?中国政府再为“生机”急开药方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16:49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